首 页 | 单位概况 | 政务公开 | 业务工作 | 网上办事 | 互动交流 | 友情链接
   今天是:
 信息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业务工作>>>卫生应急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16-09-12 11:26:00
收藏
打印
关闭
字体:【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

  1 前 言

  为指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有力、有序、有效做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和《江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江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预案,在认真总结分析近年来我国、我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卫生应急工作经验教训基础上,组织编写了《江西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以下简称“工作指南”),供全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参考。

  2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卫生应急特点

  2.1低温雨雪冰冻的形成及危害

  低温雨雪冰冻是一种极端气候现象,常表现为灾区气温明显低于历史同期水平,且持续时间较长。在水汽充足,地面温度低于0 ℃,高空有逆温层的情况下,下冷上热的气温条件使雪落到地面或暴露物体之前融化为水滴,而地面或暴露物体低温使水滴落地时又能迅速凝结成冰,可以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的冰覆盖层。低温雨雪冰冻将使路面覆冰,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因此陷入停顿;冻雨及雨雪落在屋顶以及各种裸露的户外公共设施上,可使之因冰雪堆积、承载过重而倒塌;当冻雨及雨雪附在输电铁塔和输电线路上结冰时,电线因负载超过设计标准而拉断;低温雨雪冰冻还可使水管爆裂,供水中断。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的损坏将产生商业供应链中断,学校、银行等公共服务行业和工厂商店等生产经营企业被迫停课、停工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严重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2.2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卫生应急特点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容易引起道路大面积结冰,导致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交通延误、中断甚至引发事故和其它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旅客意外伤害或被困滞留在公路、火车站、机场等地,给当地正常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同时,由于滞留地天气寒冷、生活条件简陋,加上人群密集,极易诱发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发生食物中毒、冻伤、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和旅途精神疾患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述灾害天气可导致骨折和冻伤病人激增,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和病死率上升,儿童和其他脆弱群体更容易受其影响。低温雨雪冰冻导致建筑物倒塌可造成人员伤亡,受伤人员以多部位复合伤、挤压伤、挤压综合征、失血性休克等为主。此外,医疗卫生机构自身受灾、水电通讯中断、救援通道不畅等也是卫生应急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因此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必须高度重视、积极防范、有效处置。

  3.指挥协调

  3.1调派卫生应急队伍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卫生应急指令后,按照灾区需求,组建、调派各级各类卫生应急队伍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携带必要的医疗卫生救援现场装备和个人装备赶赴灾区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3.2后备卫生应急队伍

  根据灾情和灾区工作需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疾控、监督等专业技术机构,组建卫生应急后备梯队,在指定时间、地点集结,24小时待命,做好随时赶赴灾区的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3.3 成立专家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选派医疗、疾控、卫生监督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赴现场指导、协助开展伤病员救治、转运、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工作,并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提出咨询建议。

  3.4调集救援车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紧急调集急救中心和各医疗机构急救车辆,负责卫生应急队伍人员、物资的运送和伤病员的转运等工作。

  3.5确定定点医院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灾害造成群体性伤病情况,指定定点医院,分别收治不同类别的伤病员。

  定点医院接到任务后,立即成立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的医疗救治领导组,下设专家组、医疗救治组、护理组、康复组、心理干预组、保障组等若干工作组,负责组织实施伤病员接诊、分诊、会诊和救治、护理、心理干预、康复等工作。确保救治工作及时、有序、安全进行。

  4.信息报告与发布

  4.1.灾区卫生评估

  灾害发生后,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医疗、疾病控制、卫生监督、采供血等机构专家根据已掌握和通报的信息初步评估,如有必要应迅速组织专家组深入灾区重大事故发生地和大量人群滞留地,对灾情、伤病情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能力作出评估,评价灾害造成的危害及潜在传染病风险、衍生灾害所引发的风险、应对灾害的卫生资源、医疗卫生系统恢复重建的能力等。

  4.2报告程序和要求

  灾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卫生应急队伍,指定专人负责信息收集、统计、汇总等工作,按要求的时限、程序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送相关信息。同时,通过国家疾病监测系统、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应急工作转入常态后,根据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信息报告可调整为“周报告”,卫生应急工作结束后,即可停止。

  4.3报告内容

  受灾基本情况:包括灾害类型、发生地、发生时间、受灾面积、受灾人口、伤病员人数、死亡人数等。

  卫生机构受灾情况:包括受灾总数,房屋受灾、医疗人员伤亡、设备损毁等情况。

  伤病员救治情况:包括伤病员人数,年龄、职业、性别,轻、重、危重伤病员人数,收治医院分布,手术人数,院内死亡,治愈人数,康复等情况。

  卫生应急队伍情况:包括医疗、防疫、监督、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队伍以及卫生行政、后勤人员情况。

  工作开展情况:卫生应急工作措施和工作进展,以及疾病监测,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

  应急物资保障:包括救治药品、器械、消杀灭药品器械、个人防护用品、疫苗、生活物资等以及资金、物资捐赠等情况。

  4.4发布与通报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同级党委、政府和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做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卫生应急信息发布工作。针对社会公众及新闻媒体关注的问题,适时编写新闻通稿,通过救灾指挥部新闻发布会发布或经审批授权在本部门官方网站发布。

  5.医疗救援

  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灾区、滞留区的紧急医疗救援、基本医疗服务、妇幼保健服务、心理援助等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医疗机构应主动上门,积极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保证社区和农村居民有病得到及时防治;做好孕产妇、老人、婴幼儿、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5.1.设立临时医疗服务点或派出巡回医疗服务队

  在灾区或灾区以外的滞留人员安置点设立临时医疗服务点或派出巡回医疗服务队,实行24小时值班制,为因灾滞留在车站、码头、机场和公路、铁路、航道的人员以及抢险救灾工作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临时医疗点一般在200人以上临时安置点和滞留区设置,医务人员按照1100配备;巡回医疗实行全覆盖和划区包干,巡回医疗队配备2-3人,负责未设临时医疗点区域的巡回医疗服务。

  5.2现场处置

  5.2.1急救准备

  急救医疗机构要加强一线人员配置,安排好机动和备用车辆及人员,保持救护车辆配备和性能良好,确保在第一时间能出车、救治和转运,并能够提供御寒防冻的衣被和设备。还应针对装运有毒有害物品车辆所发生的交通事故,为救护人员配备必需的防护装备。

  5.2.2急救基本技术

  现场医务人员应掌握现场急救的基本技术,如复温、CPR、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术等。

  5.3 监护转运

  5.3.1合理分流

  重症伤病员按照就近、就急的原则,根据医疗机构救治能力选定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作为接收医院;其他伤病员按照尽量分散和专科专病的原则选定接收医院。事发地医疗机构不能满足需求时,应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请求增援。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统筹辖区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分流接治伤病员

  5.3.2安全转运

  在伤病员病情允许时,按照优先原则组织转运,在特殊地理环境情况下可采取空中转运,对已检伤分类待转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病人,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做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

  医护人员必须密切观察伤病员病情变化,确保治疗持续进行。并向现场指挥部或所转往医院及时通报伤病员情况,以便接诊医院能够针对伤情做好相关抢救救治等准备工作。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5.4院内救治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加强门诊、急诊管理,及时开辟急救绿色通道,保证急救绿色通道畅通;合理调配医务人员和床位以及特殊医疗抢救物资,加强急诊科、骨伤科、呼吸科、心脑血管科等灾期病人较多科室的力量,保证足够的床位收治因灾受伤、致病人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规范预检分诊工作,根据疫情做好发热门诊的分诊工作。一线接诊医生要特别注意易发传染病的识别和及时报告。应做好室内外地面除湿防滑和扫雪除冰等预防跌倒的工作;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加强病房通风管理,加强医院消毒,做好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做好备用电源的设备采购和维护,预防水管冻裂和水龙头冻结。

  5.5采供血保障

  采血量骤减、用血量增加,临床供血极为困难时,采供血机构及时启动采供血应急机制。通过宣传媒体公示血液需求紧急情况,动员市民积极参加无偿献血。动员用血患者的亲友互助献血,必要时采取限制用血措施。保持与临床的联系,做好计划用血,延期择期手术,确保临床抢救用血。

  5.6康复

  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于提高伤病员的整体救治水平,预防和减轻残疾,促使伤病员早日回归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伤病员的具体情况开展康复治疗。

  6 卫生防疫

  根据工作需要,在灾区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特别注意冬春季节呼吸道疾病预防。灾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灾区环境卫生的消杀指导工作,清除和处理垃圾、粪便,对公共场所、安置点和滞留区及时采取消毒等卫生措施。

  6.1灾期卫生防疫重点

  6.1.1灾民和滞留人员集中安置点

  掌握生活饮用水、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安置点医疗站、人畜粪便垃圾处理等情况以及受灾伤、病、亡情况、尸体处理、环境消毒杀虫情况,对灾民和滞留人员安置点的卫生状况及需求进行快速评估、预警分析并提出指导意见。

  6.1.2临时医疗救治点

  指定专人每天巡访责任区内的医疗机构(临时医疗点),掌握传染病疫情或症状监测就诊登记,报告工作执行情况。对疑似传染病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分析。掌握医用垃圾的处理情况。发现传染病病例增多,或发现聚集性传染病疫情,要开展调查,及时报告,做好控制工作。

  6.1.3卫生应急及抢险救灾队伍

  掌握卫生应急及抢险救灾队伍生活饮用水、食品卫生及健康状况等情况。指导卫生应急及抢险救灾队伍开展个人卫生防护和临时居住点的消杀灭工作。

  6.1.4建立临时实验室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当地医疗卫生机构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时,及时建立临时实验室,做好灾区饮用水水质、传染病病原、泄漏化学品的检测工作。

  6.2疫情监测

  启动灾后应急疾病监测工作,监测内容包括基础信息、法定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临床症候和症候群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罹患率和死亡率,分年龄组的发病数、死亡数、罹患率和死亡率,发生地点、变化趋势等。

  6.3应急免疫

  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可根据疾病监测的情况,对可能易发生的或已发生的疫情进行风险评估,对当地群众和救援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接种工作。灾区预防接种可分为群体性预防接种和暴发疫情的应急接种两种形式。

  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临时接种点。临时接种点设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有醒目的标示或标记,接种点需配备有疫苗和稀释液储存设备、急救人员和急救药品。做好接种人员的培训工作。

  6.4消杀处理

  灾区发生传染病疫情时,按GB 19193-2003《疫源地消毒总则》进行消毒。没有传染病疫情流行时,不需在交通要道设卡消毒,也不宜持续进行大面积环境消毒。

  6.4.1生活饮用水

  应当尽量提供集中式供水,对分散式用水包括浅井水、缸水、桶水等应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直接饮用。

  6.4.2临时厕所

  灾害发生后必要时可以修建临时厕所,应建在人群和取水点的下游,距取水点至少30米,距居住地至少5米。对临时厕所、粪池的粪便应定时进行消毒处理。

  7卫生监督

  7.1饮用水卫生监督

  灾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因水管爆裂等冰冻灾害引发饮水卫生问题的技术指导,强化应急水源水和饮用水的水质监测评估,增加监测频次;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对集中式供水单位的监督检查,确保生活饮用水安全。

  开展饮用水水质抽检和卫生学评价、协同有关部门做好水源选择、指导水源卫生防护以及应急供水水质处理工作。对灾区集中式供水和集中安置点的供水卫生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水处理设备和消毒设施运行状况,指导水质消毒工作,监测水质变化。对所有供水设施巡回检查,定期对集中式供水和集中安置点的供水抽样进行快速检测或送临时实验室检测,做好饮用水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7.2食品药品安全监督

  灾区卫生行政部门协调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商、质检、农业畜牧等相关部门加强灾区的食品卫生监管,重点加强对火车站、汽车站、港口、机场周边地区及人群滞留场所的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查,并设立卫生监督点,每天派出监督员、监督执法车,实行24小时监督值班,确保食品安全。加强对滞留地的流动食品摊贩和餐饮单位的食品卫生监督是预防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关键。

  开展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和救灾人员集中生活区以及救灾物资集中分发场所的食品安全监督监测,重点监督检查临时简易供餐设施、周边餐饮单位卫生状况,对统一配送的食品及原料进行监督监测。接受和处理群众食品安全咨询和投诉举报,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对腐败变质、超过保质期限等可能造成食物中毒隐患的食品采取临时控制措施。

  7.3医疗卫生监督

  依法对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情况、疫情报告落实情况及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

  8 心理危机干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灾情组织心理干预小组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同时利用大众媒体开展风险沟通,消除民众心理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向人群滞留场所派出心理干预人员,对滞留人员进行心理疏导。

  8.1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灾情快速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在经过培训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下实施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组成以精神卫生工作者为主,现场医护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为辅,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经验者优先。在现场开始工作前要对所有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简短培训。

  8.2心理危机干预对象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群众出行困难,有大量人员滞留在车站、码头、机场和公路,因此,这些人员是发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重点人群,也是心理疏导与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对象,尤其是孕产妇、老人、婴幼儿、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消除他们的心理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是心理干预工作的重点。对于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公安干警、车站工作人员等也是心理干预不可忽视的人群。

  8.3心理危机干预内容

  8.3.1一般性的心理疏导 对于因为交通不畅而滞留在车站、码头、机场和公路的民众,应该加强心理安抚、解释、劝慰。同时,应用现场媒体及时播报天气和交通出行信息,根据人群特点及当地文化因地制宜的安排一些娱乐项目,或现场媒体播放娱乐节目,以缓解民众紧张、焦虑和恐慌等情绪。这部分主要与宣传教育相结合。

  8.3.2心理危机干预 对于部分存在情绪激动、冲动行为的民众,应及时综合应用各项干预技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及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同时,要积极了解滞留人群的心理状况,发现可能出现的紧急群体性心理事件苗头,及时向上级报告并提供解决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到,由于气象条件变化以及滞留区人多拥挤,一些适应能力差的乘客就会吃不好,睡不好,精神紧张,缺水缺氧,并最终导致身体新陈代谢失调,大脑功能紊乱,引发精神障碍。比较常见的是短暂性精神障碍,主要症状包括意识模糊、定向障碍、出现妄想症、怀疑周围人对己不利、行为失控等,遇到这种情况以及出现其他精神疾病的发作,都应因由精神科专业人员来处理。

  9 健康教育

  低温雨雪冰冻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开展冻伤、心脑血管疾病、食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以及冬春季常见传染病和等知识、旅途精神障碍、骨折等疾病防治知识宣传。健康教育机构应及时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新闻媒体,并深入灾区临时安置点、民众滞留区、车站、码头、机场等场所,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科学防范伤害事件和自我防护的能力。健康教育内容详见附件1

  10物资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落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所需经费。要建立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卫生应急物资(包括个人防护装备、生活用品、生活保障装备、通讯办公装备、医疗急救装备、防疫装备、现场其他必备物品)分级储备目录,健全储备、补充、调用机制,做好动态管理,确保灾害发生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所需。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本单位的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和管理工作,根据本地区历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情况,做好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维护卫生应急救援设备和设施,确保其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科学评估本单位抵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并对可能出现的因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导致水、电、气、药品等供应中断而严重影响医疗卫生服务的情况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12.附件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病知识要点

  一、冻伤

  冰雪(冻雨)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因严寒引起的冻伤、冻僵、冻昏迷和冻死,最需要的预防措施是提供御寒防冻的衣被和设备,以及正确救治冻伤的技术。

  ()如何预防

  为抗灾而在户外工作的职业人群和因灾滞留在户外的旅客,要注意以下几点:

  1.旅途出行注意携带足够防寒衣物,戴上帽子、围巾、手套等保暖物品,并注意携带伞具;

  2.尽量保持衣物干燥,避免弄湿衣服,休息睡觉时,应注意保暖;

  3.尽量多吃些高热量的食物,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多喝热饮,有助保持体温;

  4.为防止冻伤,要经常观察皮肤,尤其是耳面部和手部等裸露部位,查看有无出现苍白、僵硬或失去知觉;并不时搓揉面部皮肤,伸展筋骨活动手足;

  5.尽量停留在背风向阳的位置;不要穿过于紧身的衣裤,以免妨碍血液循环;

  6.裸手不要接触金属物体,寒冷季节这种物体表面温度很低,热传导很快,手接触易于冻伤;

  7.加强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踝关节等部位的保暖防护;

  8.老年人耐寒能力差,旅途中应特别注意腿脚保暖,避免久坐,经常站立活动、跺脚、搓手等促进血液循环。

  ()冻伤后如何处置

  1.尽量脱离低温环境,脱掉湿冷衣服、鞋袜和手套,换上干燥衣服和鞋袜;

  2.采取保温措施,补充食物能量;

  3.发生冻伤应立即用温水迅速复温,若不具备复温条件,亦不应采用错误的复温方法,如拍打、冷水浸泡、雪搓或火烤等。

  二、心脑血管疾病

  人体受到低温刺激后,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使心、脑负荷加重引起血压升高,脑部缺血缺氧加速了血栓的形成,同时由于气候干燥,人体消耗水分多,容易造成体内缺水导致血液粘稠,血流减慢,因此寒冷天气急性心肌梗死与脑卒中发病率较高,尤其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比较多发。

  ()如何预防

  1.患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在气候多变的秋冬季节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好保暖措施,下雪、化雪的时候天气格外寒冷,尽量减少外出时间;

  2.尽量避免感冒和感染其他疾病,避免受凉,谨防受冷诱发新的疾病感染;

  3.寒冷天气外出时,注意防寒保暖,戴帽子、围巾和手套,并注意随身携带好相关急救药物;

  4.出行旅客要保持心态平衡,及时调节不良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

  5.可适当运动,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

  ()如何处置

  心脑血管病人发病后首先是对病人做一个简单的处置,把病人摆好体位,让病人平躺,揭开病人的上衣领扣子,使其呼吸通畅,并注意保暖;同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就医。

  三、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病。

  ()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灾区居民与旅客重点注意以下预防措施:

  1.尽量选择新鲜的食品,不吃腐败、变质或霉变的食物;

  2.注意食品的保质期,防止食用过期食品;

  3.讲究个人卫生,水果要洗净去皮后食用,生食蔬菜要反复清洗干净;

  4.途中旅客不要从不法商贩手中购买食品,并尽量食用加热后食物,少吃凉拌菜等生冷食品。

  ()发生食物中毒后如何处置

  一旦出现可能的食物中毒症状后,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物,并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以争取急救时间,尽早把病人送往就近医院诊治,同时注意保留好可疑食物和吐泻物。

  四、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嗅、无刺激性的窒息性气体,家庭用煤炉或燃气炉不完全燃烧均可产生一氧化碳。如果人体长期吸入少量或一次性吸入较大量的一氧化碳时,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口唇呈樱桃红色、心率快、烦躁等;严重者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加、频繁抽搐等;如救治不及时,可很快呼吸抑制而死亡。导致煤气中毒的常见原因包括烟囱堵塞、烟囱倒风、烟囱接头不紧、煤气管道泄漏、煤气阀门未关闭、炭盆取暖、汽车尾气等。

  ()如何预防

  受困道路上车辆,应注意不要长时间密闭车厢,以避免造成旅客中毒。灾区居民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热水器、煤气灶具之前应闻闻有无煤气味,确定是否漏气,切勿安装于密闭浴室或通风不良处;

  2.应注意热水器或煤气正确的使用方法及保养,并注意是否呈完全燃烧状态。若产生红色火焰,则表示燃烧不完全,产生的一氧化碳较多;若产生蓝色火焰,则燃烧较完全,产生的一氧化碳则较少;

  3.注意检查连接煤气灶具的橡皮管是否松脱、老化、破裂、虫咬,防止漏气;

  4.自动点火的煤气连续点火未燃烧时,应稍等片刻,让已流出的煤气放散后再点火;

  5.居室内用煤火炉要安装烟道密闭完全的烟囱,用炭火盆取暖时要注意空气流通。

  ()发生中毒后如何处置

  家庭煤气泄漏时,要迅速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通风,切勿使用明火;一旦发生煤气中毒时,应迅速将患者转移到空气新鲜处,并注意保暖,严重中毒者,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到医院救治。

  五、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部位侵入后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呼吸道与外部相通,受各种病原体侵袭的机会较多,病原体通常寄居在呼吸道粘膜及肺,路途疲劳造成抵抗力下降时易引起发病。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空气传播,包括飞沫、尘埃、气溶胶等方式传播。冬春季节本就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由于旅客大量集聚、人员流动频繁和室内空气质量往往较差,更容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蔓延,儿童更是这些疾病的易患人群。

  ()如何预防

  1.在人群聚集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

  2.尽量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3.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4.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5.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机体免疫能力;

  6.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如何处置

  引起发热、咳嗽的疾病很多,但考虑到寒冷季节、拥挤的人群中,一旦有呼吸道传染病,容易出现传播蔓延,因此,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患者要及时就诊、注意休息和营养,同时注意采取措施如戴口罩、不要与其人密切接触,避免传染。

  六、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一类疾病,传播途径主要有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手及日常生活用品传播以及媒介传播等。肠道传染病通常的症状有呕吐、腹痛、腹泻等。大量旅客滞留时,卫生设施不足,食品、饮水等卫生条件易受到影响,灾区水管被冻裂,易发生饮用水被污染,这些情况都容易引发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

  ()如何预防

  1.维护好人群滞留地的环境卫生,提供足够的厕所,集中处理粪便,集中收集生活垃圾,滞留在公路上的大巴,要做好车内卫生;

  2.旅客途中需注意个人卫生,进餐前要清洁手,无供水条件时,尽量采用消毒纸巾、或餐巾纸等;如无洗手条件或消毒纸巾,就餐时,手部尽量不要直接接触食品;

  3.运送和提供的食品要有完整包装,避免污染,尽量饮用开水或清洁水;

  4.寒冷天气,供水管道可能破裂而导致饮用水污染,若发现供水颜色异常或有异味时,应立即停止引用,并及时报告当地有关部门。

  ()如何处置

  一旦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患者要及时就诊,同时注意补液及休息,避免引起脱水、毒血症等并发症。若为群体性的,要注意及时向卫生机构报告相关信息,以便立即采取措施,避免造成暴发流行。

  七、旅途精神障碍

  气象条件变化以及长途旅行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旅途精神障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短暂性心理障碍,主要症状包括意识模糊、定向障碍、出现妄想症、怀疑周围乘客对己不利、行为失控等。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长时间滞留乘坐交通工具,再加上人多拥挤,一些适应能力差的乘客就会吃不好,睡不好,精神紧张,缺水缺氧,并最终导致身体新陈代谢失调,大脑功能紊乱,引发精神障碍。

  ()如何预防出现旅途精神障碍

  1.要遵守旅行规则,保持公共卫生,不携带有不良气味的物品,不吸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抓紧时间休息;

  2.应注意经常起身进行活动,放松心情,缓解紧张情绪;

  3.在车上要尽量克服食欲不振的状态,不能空腹旅行,除此以外,要多吃含维生素C和糖分的水果,比如香蕉、苹果或者果汁饮料等;

  4.对于有些无法控制自己紧张情绪的乘客,不妨在上车前预备一些镇定药,依靠药物保持稳定情绪。

  ()如何处置

  旅途精神障碍是一种短暂性心理障碍,一般不需要进行特别处理,病人在经过一段时间休息,适应周围环境后,就会逐渐自行缓解。

  八、滑倒

  低温雨雪天气,积雪结冰,地面湿滑,极易滑倒,引起骨折,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如何预防

  出门一定要小心慢行,不要骑车,尽量穿具有防滑功能的鞋子,必要时可穿戴髋部、腕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护支具,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最好不要外出。一旦发现要摔倒,应尽量蹲下降低重心,尽量不要用手腕撑地,保护头部、髋部、腕部、腰部等部位不受伤害。

  ()如何处置

  发现跌倒,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

  1、意识不清,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立即止血、包扎;有呕吐,将头偏向一侧,并清理口、鼻腔呕吐物,保证呼吸通畅;有抽搐,移至平整软地面或身体下垫软物,防止碰、擦伤,必要时牙间垫较硬物,防止舌咬伤,不要硬掰抽搐肢体,防止肌肉、骨骼损伤;如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如需搬动,保证平稳,尽量平卧。

  意识清楚:询问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跌倒过程,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到医院诊治或拨打急救电话;询问是否有剧烈头痛或口角歪斜、言语不利、手脚无力等提示脑卒中的情况,如有,立即扶起可能加重脑出血或脑缺血,使病情加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立即止血、包扎并护送到医院进一步处理,颅脑创伤轻者为脑震荡,一般无颅骨骨折,有轻度头痛头晕,若昏迷也不超过30分钟,重者颅骨骨折可致脑出血、昏迷不醒。对颅脑创伤者,要分秒必争,通知急救中心前来及时救治,要保持安静卧床,保持呼吸道通畅;查看有无肢体疼痛、肿胀、畸形、关节异常、肢体位置异常、功能障碍等提示骨折情形,骨折端刺破大血管时还可能会出现大出血,骨折或疑为骨折时,要避免移动伤者或伤肢,伤肢加以固定与承托(有出血者要先止血后固定,可使伤肢与对侧肢体捆绑以便固定),使伤员在运送过程中不因搬运、颠簸而使断骨刺伤血管、神经,避免额外损伤,加重病情。查询有无腰、背部疼痛,双腿活动或感觉异常及大小便失禁等提示腰椎损害情形,跌倒时若头部着地可造成颈椎脱位和骨折,多伴有脊髓损伤、四肢瘫痪,必须在第一时间通知急救中心速来抢救,现场急救时,应让伤者就地平躺或将伤员放置于硬质木板上,颈部两侧放置沙袋,使颈椎处于稳定状态,保持颈椎与胸椎轴线一致,切勿过伸、过屈或旋转。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主办:mobile28365-365    
地址:宜春市行政中心宜阳大厦西座8-9楼 邮编336000   联系电话:0795-3224926
技术支持:宜春市政务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赣ICP备14003329号